鱗片石墨提純方法之酸堿法是什么?
堿酸法是天然石墨提純的有用辦法,首要由堿熔進程和酸浸進程組成。堿培進程:利用石墨耐酸堿的性質,將氫氧化鈉和石墨依照一定比例混勻后在高溫下鍛燒,在熔融狀態下堿和石墨中的部分雜質(石英、硅酸鹽和硅鋁酸鹽等)產生化學反響生成水溶性或酸溶性鹽,再進行水洗脫除硅來實現石墨的提純酸浸進程:將堿溶脫硅后的產物進行酸浸處理,使在熔融進程中不與堿產生反響的雜質(金屬氧化物)與酸產生發應轉化為可?溶性鹽,在經過水洗等工藝來提純石墨。
譚旭升等以含有首要雜質為赤鐵礦、石英和云母的內蒙古某鱗片石墨礦浮選精礦為質料,經過堿酸法進行了提純試驗研討,在經過堿處理(氫氧化鈉與石墨的質量比為0.4、溫度為600℃時焙燒120min)和酸處理(鹽酸與石墨質量比為0.4、鹽酸濃度為1mol/L時酸浸45min)后,得到含碳量為99.51%的石墨精礦,達到石墨制品要求的純度。基于熱力學及化學反響動力學,石墨提純進程中,進步焙燒溫度不只能夠縮短焙燒時刻,還能進步石墨產品的純度。
葛鵬等針對湖北金昌天然鱗片石墨浮選精礦,選用加堿焙燒浸出法來制備高純石墨,試驗標明,高溫能夠進步石墨產品中固定碳的含量;當焙燒溫度進步到1000℃時,焙燒時刻縮短為40min,能夠取得固定碳含量大于99.91%的石墨產品,其固定碳含量進步了14.12個百分點。該研討在傳統的堿酸法工藝上進行了改進,進步了純化作用,降低了出產能耗。
姜芳等選用堿酸法來提純湖南某微晶石墨,試驗研討標明,NaOH的用量、焙燒溫度及時刻、鹽酸用量等對石墨提純均有影響,在NaOH與石墨質量比為0.6,焙燒溫度為600℃時焙燒60min,鹽酸與石墨體積質量比為0.4mL/g的情況下,可將石墨中固定碳的含量進步到98.79%。
劉鳳春等選用堿煅燒法來提純攀西區域的片麻巖型鱗片石墨,研討結果標明,當30g的石墨原礦和50g的NaOH在450℃下焙燒30min,再與濃度為3.6%的鹽酸在溫度為25℃時反響30min,得到的石墨樣品中的雜質含量降低,石墨的固定碳含量從80.21%進步到97.52%,石墨的回收率達到90%以上。該試驗中NaOH和鹽酸的使用量對石墨的提純作用有很大的影響,嚴格控制藥劑的用量是得到較好提純作用的關鍵因素。
堿酸法是中碳石墨和高碳石墨制備高純石墨常用的辦法,該辦法設備簡略,適用性較強,一次性出資小且能取得高品位石墨,但需在高溫下進行,能耗大,工藝流程長,所用藥劑易腐蝕設備,耗水量大,有望在后期的研討中經過改進藥劑準則和設備來降低能耗和本錢,簡化工藝流程,進步純化作用。

